上週參加了大直故事團舉辦的「情緒素養」講座,講師曲智曾獨自帶著六個孩子當滑板車背包客,一路從遼寧滑到海南,歷時四個月的壯遊,步履艱辛的陪伴孩子們克服困境、探索自我,因著他對特教生真切的情感,幫助了許多孩子成長,所以團長特地邀請他來分享經驗,曲老師告訴我們:「一切學習的基礎都來自情緒素養」,任何人在感到挫折、不被理解等情緒差的情況下,學習效果都會打折,因為大腦會優先處理情緒,而無暇吸收新知。

  因此,「情緒素養」也就是掌控情緒的能力非常重要,這個需要花一輩子去學習的能力,在新加坡被列為必修課,但是在台灣的傳統教育中卻不被重視,學校只有教我們如何應付考試,至於如何掌控情緒得回家跟父母學,無怪乎我們從小到大在電視上看到立法委員互毆,竟習以為常。

  所幸在108課綱中「情緒素養」已被列入社會技巧領域,不過教學現場的改變很難在一朝一夕間形成,所以父母的身教還是最重要的。

  記得小皮兩歲半左右,在親子館遇到一個大約四五歲的小女孩,經過他身旁搶走他手裡的玩具就跑掉,我當時追過去跟她說:「妹妹!弟弟還在玩,妳不能直接搶走喔!」,女孩的母親聽到,放下手機起身走過來,我以為她是要來了解狀況,但我還沒反應過來,就看到那女孩被呼了一巴掌,那件事讓我楞到現在,一方面心疼那女孩,另一方面覺得身教真的很重要,妳怎麼對孩子,孩子就可能怎麼對別人。

 曲智老師說曾經有學生問他:「你到底什麼時候才會生氣?」,他回答說:「我都有生氣啊!只是我生氣的時候,選擇好好的說。」 的確,生氣是正常的情緒表現,但是我們可以選擇用更好的方式來表達,而所謂更好的方式則需要透過學習。

  如果希望孩子未來可以具備良好的情緒素養,父母就得學習如何在盛怒之下不抓狂,選擇用正面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Carol Dweck經過多年研究提出"成長型思維"一說,就是相信自己可以透過學習與努力而做得更好,這個理論適用於每個人,相信當孩子看見你透過努力改變自己、學習掌控情緒,也會有助於他發展出成長型思維!

 

練習自我覺察,追溯情緒脈絡   

  學習掌控情緒的第一步是練習自我覺察。

  曲老師請我們在紙上條列出—自己在什麼情況下會有情緒? 然後回想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目的是要在覺察後找出情緒脈絡,有時需要溯及至兒時經驗,因為根源很可能是我們在原生家庭所受過的傷。

  以下是我當天寫下來的覺察和回想情緒脈絡的練習:

   1.對方不聽我說話。>>> 情緒脈絡:因為我排行老么,家族裡的兄姊都長我很多,所以我說的話很容易被忽略。

   2.被使喚。>>> 情緒脈絡:小時候媽媽帶我去一個阿姨家打牌,那家有個小姊姊一直丟球叫我去撿,不順她的意就生氣,當時的我不甘願卻又不知如何拒絕。 

   3.被錯怪。>>> 情緒脈絡:印象中曾經被老師錯怪,解釋也沒用。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開關,透過這個練習可以慢慢梳理自己的情緒,看起來容易,但其實需要一些時間回溯、和自己對話。

大直故事團的前團長跟我們分享過,以前只要有人隨意丟掉她的任何小東西,她都會暴怒,後來她找到了根源,原來小時候曾有一箱心愛的玩具被哥哥隨意丟掉,傷心了好久,自此埋下了日後的情緒炸彈,找到根源後,慢慢的被療癒,炸彈也就漸漸縮小了。她的例子告訴我們,一些看來無關緊要的小事,可能都會埋在孩子心裡到他長大,成為或大或小的未爆彈。

 

發生衝突時,先釐清雙方的情緒脈絡

  曲智老師以中華職棒在2020年9月5日發生的全場衝突為例,透過定格畫面分析球員情緒的轉折,了解衝突的因果,說明許多衝突的開始,都是因為你解讀對方的行為或語言是故意的,再加上雙方情緒一來一往彼此牽動、往上堆疊,才會形成難看的局面,如果再抽絲剝繭,循著脈絡去找到根源,還會發現情緒的爆發可能是源自於幾個小時前或是上個月的埋下的因,這裡附上曲智專欄中關於此事件的連結,有興趣可以點進去看>>> 曲智鑛專欄|從職棒「球是猿的」、「本壘攻防戰」爭議,看如何學會情緒控制

  在寫這篇文章的這幾天,我剛好也在XPARK跟人起了一點衝突,起因是對方正在水母缸前幫女友拍照,小皮看到水母就興奮的走過去看,不巧走到那位女友旁邊,對方忽然大聲喝斥把小皮趕走,聽起來像是之前已經拍了很多張都被別人亂入,最後忍不住才把情緒發洩在無反擊能力的小孩身上(我相信如果是大人站在旁邊他不會這麼失控),我基於孩子並沒有犯錯的立場對他說:「這裡不是你一個人的,你可以不要那麼兇嗎?」事後我邊安撫孩子,心裡也邊思考著對方的情緒脈絡,或許他沒拍好被女友嫌棄,心裡累積不滿的情緒,所以才這麼容易失控。  並不是要幫對方找藉口,而是因為這樣想可以讓我把原本100%的怒氣降到60%,同時我也反省自己,當下還可以怎麼說才能讓他察覺到自己的行為是不妥的。 

  不過對外與人的衝突發生頻率往往低於對內與家人的衝突,尤其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更是常見,如果我們能多點耐心來釐清孩子的情緒脈絡,用孩子的視角去思考,先同理再講理,也能幫助孩子提升情緒素養。

  除了現實生活中的衝突之外,我們也常看到網路上的衝突,例如前陣子小一聯盟的社團裡有篇貼文,原PO苦訴她嘗試了很多育兒專家的方式都無用,最後請出愛的小手立馬見效,引出了數百篇來自同溫層的留言,好多父母都認為孩子講不聽就用打的比較快,但是也有許多正義使者來撻伐,批評體罰孩子的人,於是就形成了網路衝突。 試用曲老師的方法分析,撻伐者沒有看到原PO貼文中提到她曾努力嘗試引導孩子的過程,沒有看到她也是個很愛孩子的媽媽,所以選擇用打的(打字)的方式表示批評;而撻伐者自己本身可能也曾受過體罰的創傷,所以才會劍拔怒張,總之這衝突來自雙方都有自己的情緒脈絡,但沒有去同理對方的。 我們的孩子身處於網路世代,勢必會少了面對面的溫度,如果要避免衝突影響情緒,更需要學習鍵盤上的同理心。

 

透過社會參與讓孩子擁有正向能量

根據美國耶魯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助人愈多者情緒越正面。 所以情緒素養除了自我覺察和尋找情緒脈絡之外,還需要培養出「利他」的意識,才能形成一個更理想的情緒循環。

「利他」的意識可以透過社會參與來形成,曲智老師曾帶領學生去海邊淨灘、協助視障者生活、甚至去沙漠打方格治沙,他藉由這些活動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有能力付出的,從而肯定自我,更有自信學習。  開學第二週,我到學校的圖書館擔任志工,兒子下課時很愛跑來找我,有天晚餐閒聊,他聽到我去圖書館上班是沒有薪水的,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問我為什麼?在我仔細說明志工的意義之後,他才表示了解,希望我一點一滴的付出,可以把利他的種子種進他的心裡,等著他自己也開出花。

 

「情緒素養」對孩子來說是必修,對父母來說是進修,我們和孩子就像走在不同高度的階梯上,手牽手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用教養來培養素養。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情緒 素養 EQ
    全站熱搜

    小皮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