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參加了大直故事團舉辦的「情緒素養」講座,講師曲智鑛曾獨自帶著六個孩子當滑板車背包客,一路從遼寧滑到海南,歷時四個月的壯遊,步履艱辛的陪伴孩子們克服困境、探索自我,因著他對特教生真切的情感,幫助了許多孩子成長,所以團長特地邀請他來分享經驗,曲老師告訴我們:「一切學習的基礎都來自情緒素養」,任何人在感到挫折、不被理解等情緒差的情況下,學習效果都會打折,因為大腦會優先處理情緒,而無暇吸收新知。
因此,「情緒素養」也就是掌控情緒的能力非常重要,這個需要花一輩子去學習的能力,在新加坡被列為必修課,但是在台灣的傳統教育中卻不被重視,學校只有教我們如何應付考試,至於如何掌控情緒得回家跟父母學,無怪乎我們從小到大在電視上看到立法委員互毆,竟習以為常。
所幸在108課綱中「情緒素養」已被列入社會技巧領域,不過教學現場的改變很難在一朝一夕間形成,所以父母的身教還是最重要的。
記得小皮兩歲半左右,在親子館遇到一個大約四五歲的小女孩,經過他身旁搶走他手裡的玩具就跑掉,我當時追過去跟她說:「妹妹!弟弟還在玩,妳不能直接搶走喔!」,女孩的母親聽到,放下手機起身走過來,我以為她是要來了解狀況,但我還沒反應過來,就看到那女孩被呼了一巴掌,那件事讓我楞到現在,一方面心疼那女孩,另一方面覺得身教真的很重要,妳怎麼對孩子,孩子就可能怎麼對別人。
曲智鑛老師說曾經有學生問他:「你到底什麼時候才會生氣?」,他回答說:「我都有生氣啊!只是我生氣的時候,選擇好好的說。」 的確,生氣是正常的情緒表現,但是我們可以選擇用更好的方式來表達,而所謂更好的方式則需要透過學習。